发布时间:2006-08-16 所属栏目:国际资讯 热度:℃
肯尼亚花卉基地一瞥 (一)肯尼亚概况 肯尼亚位于非洲东部,地跨赤道,国土面积58.2646万平方公里,人口3426万(2004年)。沿海为平原地带,其余…
肯尼亚花卉基地一瞥
(一)肯尼亚概况
肯尼亚位于非洲东部,地跨赤道,国土面积58.2646万平方公里,人口3426万(2004年)。沿海为平原地带,其余大部分为海拔1000~1200米的高原。境内受东南信风与东北信风的影响,大部属热带草原气候。气候温和,各月平均温度都在14~19℃之间,年降水量750~1000毫米。
肯尼亚是撒哈拉以南非洲经济发展较好的国家之一,2005年人均GDP为390美元(资料来源:世界银行),在世界排名149位。实行以私营经济为主、多种经济形式并存的“混合经济”体制,私营经济占整体经济的70%。农业、服务业和工业是国民经济三大支柱,茶叶、花卉和咖啡是农业三大创汇项目。农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全国85%的人口从事农、牧业。主要农作物有:玉米、小麦、咖啡等。畜牧业在经济中也较重要。
肯尼亚新政府重视与我国发展友好双边经贸关系,中肯经贸往来发展良好。据海关统计,2003年我国与肯尼亚进出口贸易额达到2.5亿美元。其中,我对肯出口2.4亿美元;自肯进口874万美元。
(二)世界花卉产业格局的变化
花卉业是世界各国农业中唯一不受农产品配额限制和21世纪最有希望的农业产业和环境产业,被誉为“朝阳产业”。
近年来,世界花卉业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长,并远远超过世界经济发展的速度。2000年全球花卉消费总额高达1800亿美元,而1989年只有300亿美元;世界花卉贸易总额从1990年的65亿美元,猛增到2000年的近1000亿美元。花卉业成为很多国家和地区农业创汇的支柱,真正显示出了其作为“效益农业”的作用和发展潜力。在此发展过程中,全球花卉生产及消费市场的格局也在不断发生变化。
90年代后期,花卉发达国家的生产成本不断提高,生产格局正在由发达国家向资源较丰富、气候适宜、劳动力和土地成本低的发展中国家转移,因此带动了一批新兴的花卉生产国如肯尼亚、墨西哥、秘鲁、厄瓜多尔、津巴布韦、毛里求斯等国的迅速崛起。
作为世界花卉业格局变化的一部分,近20多年间肯尼亚花卉的迅速兴起和成长。
目前花卉产业已经成为肯尼亚继茶产业之后第二大创汇产业,年创汇超过2.5亿美元,直接从业者达10万人,间接从业者超过了200万人。
(三)产业构架
肯尼亚花卉产业完全属私营经济,政府既不提供财政支持,也不干预其经营活动。为了满足海外市场的需要,肯花卉产业实行行业自律,并通过其花卉协会与欧盟国家及国际农业标准组织的有效沟通,整体促进肯尼亚花卉种植者执行世贸组织的有关规定和肯尼亚本国的有关规定。
肯尼亚花卉产业组织构架如下图:
当地居民谈起生态旅游来直言不讳“我们应付不了大批游客,”出租汽车司机文森·尤尼斯(Vincent Younis)说,“但全岛的人都明白生态旅游将取代原来的香蕉经济。”
卡萨罗玛古城位于多伦多的市中心。这座雄伟的古堡内有98间装饰华丽的房间,神秘的塔楼,长达270米的幽深隧道,规模庞大的马厩,还有隐蔽的暗道,典雅的温室花房,和一个面积达五英亩,依山而建的美丽花园,花园每逢夏季(5月至10月) 开放。
台北县观音山绿竹笋闻名全台,因处火山土壤,环山背海的坑谷地形,所以绿竹笋质地纤细,口感清甜,每年初夏起到10月是盛产季节,目前观音山餐厅都提供当天现采新鲜竹笋,邀游客尝鲜。
听起来是不是很不可思议?其实这是位于英国康沃尔郡的全球最大温室“伊甸园”,读过从陈世良《上了建筑旅行的瘾》的人应该了解,里面有一节“吹气泡泡变建筑”,说的正是位于这个全球最大温室“伊甸园”。
这座“地球之船(earthship)”是自称生物工程学家的迈克尔•雷诺兹(Michael Reynolds)设计的,取名“角落小屋 (Corner Cottage)” 号。雷诺兹在全球建造了1000多座类似的环保房屋。
据美国《探索》杂志报道,飘浮的城市能够成为“气候难民”的避难所吗?一座巨型建筑能够容纳100万人吗?海上石油钻井又能否成为游客趋之若鹜的豪华酒店?所有这些问题无疑都在考验建筑师的胆识和创造能力。
国内消费快速增长 印度花卉种植面积超过10.3万公顷。虽然印度很多小型花卉种植园依然采用陈旧的种植模式,但却能生产出数以吨计的万寿菊、翠菊、菊花、大丁草、唐菖蒲、百合、康乃馨、兰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