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06-10-20 所属栏目:温室技术 热度:℃
在中国首颗航天育种卫星“实践八号”返回农作物种子交接仪式上,中国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向媒体提供信息称,中国发展航天育种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准备阶段——1987年至199…
在中国首颗航天育种卫星“实践八号”返回农作物种子交接仪式上,中国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向媒体提供信息称,中国发展航天育种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准备阶段——1987年至1995年。1987年8月5日,随着中国第9颗返回式科学试验卫星的成功发射,一批农作物种子、菌种和昆虫等地球生物被送向了遥远的天际,开启了中国农作物种子首次太空之旅。此后,中国又连续发射了5颗返回式卫星,除了搭载植物种子、菌种、藻类、昆虫、鱼、动物细胞外,还搭载了部分测试仪器,中国航天育种研究工作全面展开。
1991年随着“航天效益工程”的提出,航天育种也列为航天效益工程的一个重要项目。1994年,一批专家对已搭载的航天育种品种地面培育情况进行了一次历时3个月的全国范围的调研,经过近10个月评审,农业、生物、航天专家对航天育种前景充满信心。1995年,农业部和中国航天等就进一步加强中国航天育种工作进行多次专门会谈、研讨,专家一致建议将航天育种工程列入国家重大科技工程计划。
立项阶段——1996年至2005年。1996年1月,第一次全国航天育种技术交流研讨会召开,王淦昌院士联合7位著名专家学者致信中共中央,建议把航天育种工程列入国家计划,发射一颗农业卫星,为中国农业发展服务。2000年2月,原国家计委批复了航天育种工程项目建议书。
2003年4月,国务院批准《关于审批航天育种工程项目可行性报告的请示》,同年5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国防科工委共同下达《印发关于审批航天育种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请示通知》。项目建设内容包括育种卫星的研制、发射、回收,地面育种试验,机理研究与模拟试验等部分,总投资2.85亿元。
发展阶段——2005年至今。2005年4月,国防科工委在北京召开航天育种卫星工程第一次大总体协调会,明确了“航天育种系统工程研制总要求”各项内容,同年7月正式批准《航天育种系统工程研制总要求》,中国航天育种工程开始实施。今年9月9日,中国首颗以空间诱变育种为主要任务的返回式科学试验卫星——“实践八号”育种卫星成功发射,在轨运行15天后成功返回。
据悉,自1987年以来,中国利用航天育种技术已经诱变育成一系列高产、优质、多抗的作物新品种、新品系及新种质,其中不少属于具有突破性影响的优良突变。实践证明,航天育种是培育优良新品种的有效途径,能够为促进农业科技发展开拓新的思路和办法。
屋顶绿化是指根据屋顶具体条件,选择小型乔木、低矮灌木和草坪、地被植物进行屋顶绿化植物配置,设置园路、座椅和园林小品等,提供一定的游览和休憩活动空间的复杂绿化。屋顶绿化能够使室内具有冬暖夏凉的感觉。
鸟巢温室项目结合了当前农业生产前沿技术、又结合了高科技能源信息技术,是其它任何普通温室所不能比的,特别是能源技术的生态技术,让温室三反季栽培,这是当前所有温室难以比拟的,再加上高科技立体化雾耕作技术的结合,使温室的产额数倍地高于传统线性平面的温室。
日光温室建筑设计中包括场地的选择、场地的布局以及温室各部位的尺寸、选材等。日光温室各部位的尺寸即是日光温室建筑设计参数,主要包括温室方位、温室跨度、高度、前后屋面角度、墙体和后屋面厚度、后屋面水平投影、防寒沟尺寸和温室长度等。
现行温室采用的建筑结构系统有很多种。最常见的温室结构型式有圆拱型、尖拱型、、锯齿型屋面、人字型屋面的温室。半拱状锯齿型的温室是新近发展起来的一种温室结构形式,其主要特点是通风性能良好。
特种水产类如蟹、龟、鳖等,一般在自然温度下生长需要3~5年,利用温室恒温养殖只需10个月到一年半的时间就可长成上市,能显著缩短饲养周期。进行温室恒温养殖,必须建造一个投资少,节能而实用的温室。
我国城市园林绿化大量地消耗着宝贵的水资源,许多专家学者疾声呼吁,应早日由“耗水型园林”向“节水型园林”方向发展,使城市绿化走上持续、健康的发展道路。对此我们就节水灌溉系统在温室花卉生产中的应用进行了试验研究。
温室基础为混凝土点式排列,其中必需的预埋件以及钢构件、连接到基础设施上的预埋螺栓、螺母将由中标方加工后运到工地。预制基础规格160×160×600,埋在500×500×600的土坑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