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06-11-16 所属栏目:温室技术 热度:℃
由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的138个科研院所、大学及企业参与的“全国航天育种卫星返回种子地面育种工作”日前在中国农科院正式启动。这是继杂交水稻研究后我国组织实施的又一次大规模的农…
由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的138个科研院所、大学及企业参与的“全国航天育种卫星返回种子地面育种工作”日前在中国农科院正式启动。这是继杂交水稻研究后我国组织实施的又一次大规模的农业科研联合攻关项目。有关专家表示,经过5年的全国大协作,预计可创造出200多个育种新材料、10多个具有重要经济价值的优异新品种,将产生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地面研究是整个航天育种工程项目的核心,需要进行连续多年的艰苦工作。据“全国航天育种协作组”组长、中国农科院院长翟虎渠介绍,这一大协作将把9大类生物材料,按照统一的育种试验规范,在不同的生态区域建立航天诱变育种基础群体,鉴定筛选突变体,创制对农作物品质、产量、抗性和生育期等有重大影响的新种质、新材料,培育新品种,并充分利用已经建立起来的国家与地方两级种子推广体系,加速航天新品种的示范和推广;还将同步开展空间单一或协同环境因素作用于生物体的效应模式的比较研究,探索航天环境诱变农作物基因组DNA变异的机理。
据农业部副部长危朝安介绍,自1987年以来,我国利用航天育种技术已经诱变育成一系列高产、优质、多抗的作物新品种、新品系及新种质,并应用于生产,初步显示了航天育种技术变异幅度大、有益变异多、可获得在地面传统诱变育种中难以得到的效果等优势与特点,是快速培育优良新品种的有效新途径。
新闻背景:为加快航天育种诱变机理及相关技术的研究,推动航天育种事业的发展,2003年,国务院批准发射育种专用卫星,实施航天育种工程项目,实施总体上分为星箭工程和地面研究工程两个阶段。我国第一颗专门服务于农业科技的返回式航天育种卫星——“实践八号”于2006年9月9日15时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卫星上装载了经过认真筛选的9大类、2020份生物材料,涉及水稻、麦类、玉米、棉麻、油料、蔬菜、林果花卉和微生物菌种等152个物种,总重量208.8公斤。经过15天在轨运行,返回舱于2006年9月24日10时44分在四川省遂宁地区成功回收。9月26日,国防科工委在北京将返回舱农作物种子正式交付农业部。
屋顶绿化是指根据屋顶具体条件,选择小型乔木、低矮灌木和草坪、地被植物进行屋顶绿化植物配置,设置园路、座椅和园林小品等,提供一定的游览和休憩活动空间的复杂绿化。屋顶绿化能够使室内具有冬暖夏凉的感觉。
鸟巢温室项目结合了当前农业生产前沿技术、又结合了高科技能源信息技术,是其它任何普通温室所不能比的,特别是能源技术的生态技术,让温室三反季栽培,这是当前所有温室难以比拟的,再加上高科技立体化雾耕作技术的结合,使温室的产额数倍地高于传统线性平面的温室。
日光温室建筑设计中包括场地的选择、场地的布局以及温室各部位的尺寸、选材等。日光温室各部位的尺寸即是日光温室建筑设计参数,主要包括温室方位、温室跨度、高度、前后屋面角度、墙体和后屋面厚度、后屋面水平投影、防寒沟尺寸和温室长度等。
现行温室采用的建筑结构系统有很多种。最常见的温室结构型式有圆拱型、尖拱型、、锯齿型屋面、人字型屋面的温室。半拱状锯齿型的温室是新近发展起来的一种温室结构形式,其主要特点是通风性能良好。
特种水产类如蟹、龟、鳖等,一般在自然温度下生长需要3~5年,利用温室恒温养殖只需10个月到一年半的时间就可长成上市,能显著缩短饲养周期。进行温室恒温养殖,必须建造一个投资少,节能而实用的温室。
我国城市园林绿化大量地消耗着宝贵的水资源,许多专家学者疾声呼吁,应早日由“耗水型园林”向“节水型园林”方向发展,使城市绿化走上持续、健康的发展道路。对此我们就节水灌溉系统在温室花卉生产中的应用进行了试验研究。
温室基础为混凝土点式排列,其中必需的预埋件以及钢构件、连接到基础设施上的预埋螺栓、螺母将由中标方加工后运到工地。预制基础规格160×160×600,埋在500×500×600的土坑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