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09-08-08 所属栏目:国内新闻 热度:℃
7月28日,上海对口援建都江堰建设工程开工一周年。记者来到都江堰,走访上海特别的援建项目:都江堰10万亩现代生态农业集聚区
7月28日,上海对口援建都江堰建设工程开工一周年。记者来到都江堰,走访上海特别的援建项目:都江堰10万亩现代生态农业集聚区
震后,都江堰农业生产体系遭严重破坏。都江堰市委、市政府与上海对口援建指挥部共同提出,建设10万亩现代生态农业集聚区项目。涉及全市11个乡镇,19万农村人口受益,约占全市农村人口的44%。
都江堰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是10万亩现代农业集聚区的核心区。园区总经理柯建国介绍,首期占地500亩,今年1月18日开工,投资3100万元,由上海孙桥现代农业联合发展有限公司整体承建。包括工业化食用菌生产、优质种苗繁育、花卉苗木展示销售、农产品物流加工、水稻生态种养、优质蔬菜试验示范等多个项目。
都江堰市崇义镇海云村,上海援建的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内,2500平方米花卉温室大棚今年春天刚建成,层高超过6米,室内恒温26℃左右。
温暖的午后,阳光从半透明棚顶倾泻而下,温柔抚慰棚内数千盆鲜花。
花丛中,站立着38岁的海云村农民刘芳。她和另两名女工,身穿统一的蓝色工作服,负责照看这座温室大棚。“棚里有两类鲜花,仙客来和蝴蝶兰。”刘芳黝黑的脸上,笑容明朗,略带羞涩。
刘芳家离温室大棚很近,步行只需5分钟。汶川大地震前,她在成都一家皮鞋厂打工;震后,转去一家防盗门厂。直到2个多月前,她主动跳槽,在家门口当起了“护花使者”。
“平时工作很零碎,浇水,剪枯叶,亮花心……”刘芳小心翼翼地拨弄着一盆仙客来,说,“要经常浇水,但不能浇太多,保持湿润就行;长到一定阶段,花心容易被盖住,需要把花心亮出来,让花骨朵长得更鲜艳。”
很难想象,2个多月前刚上班时,刘芳对花卉还一窍不通。从小到大,她家里没有种过一盆花。之所以做出全新选择,并非一时冲动。
“孩子今年升初三,这儿离家近,我方便照顾家;有老师教我们养花技术,以后有机会,我想自己出去单干;工作稳定,相对轻松一些。”刘芳说,以前在厂里打工,收入虽然比现在稍高,但经常加班,太辛苦,而且学不到技术。现在朝九晚五,一天工作8小时;大棚环境也不错,成天与花为伴,“不冷不热,舒适得很。”
刘芳家里原有5亩田,通过流转个人土地承包经营权,每年每亩可获益500公斤大米,在园区还有近万元的年收入。上海对口援建都江堰一年来,她的日子正越过越舒适。
工业园区负责人傅恩军 期待产业对接,共建十万平方米厂房
都江堰工业集中发展区管理委员会副主任傅恩军,是土生土长的都江堰人。最近几天,她正和一家国内大型特种纤维制造企业商谈合作。
这家企业几年前入驻园区,以特种纤维生产为主。早在地震前,企业负责人就曾提议,希望把原料供应商和销售商撮合到一起,但苦于缺乏先进、完备的基础设施。10万平方米标准化厂房的开工,让这个愿望有了实现的可能。
“等厂房明年建成后,计划辟出3万多平方米,打造一个特种纤维产业园。整合上下游,形成较完整的产业链,不用再各自为阵。”傅恩军对标准化厂房期待已久,地震前就在寻找合作伙伴,年初,她和前来援建的上海张江集团一拍即合。
“10万平方米标准化厂房,统一按多用途设计,适合加工、研发、生产等多种功能,可以吸引多类企业。”厂房刚开工,傅恩军的思维已跳到更远方。“这10万平方米只是开头,下一步还会和张江集团等上海企业有更多合作。”
在傅恩军看来,都江堰震后余生,好像大病一场。“首先需要输血救命,修路、建学校、医院、造大批安置房,都属于‘输血’工程;仅仅保命不够,要尽快康复,健康成长,必须从‘输血’转变为‘造血’。”
她解释,城市发展要靠产业支撑,只有引进更多企业,加快产业发展,才是真正意义上的“造血”。“上海劳动力和土地成本高,一些不适合发展的无污染产业,可以利用都江堰的资源优势,转移过来。”
傅恩军最近正在和张江集团讨论下一步合作——在10多平方公里脑扒?铮?氐愦蛟?平方公里,发展成为都江堰的“小张江”。
她介绍,都江堰盛产中药材,川芎、杜仲、黄柏、厚朴最出名,其中,川芎的药用有效成分居全国之首;“拜水都江堰,问道青城山”的名句早已闻名全国,都江堰旅游资源丰富。“在生物医药、文化创意、旅游开发等方面,我们和张江都有产业对接的可能。”
最终受益的,是得到更多工作机会的灾区人民,和得到更多产业提升的都江堰市。
菜农陈泽琴 拿高科技武器,快乐种菜避风险
在海云村和大桥村,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年初刚起步,已有几十个村民找到了新岗位。曾经,他们或散落在外打工,或埋头在家务农,如今重聚,在农业专家指导下,迈向新生活。
50岁的陈泽琴是其中之一。在蔬菜塑料大棚里偶遇时,她正手拿一件高科技新武器,仔细研究——如烟盒大小,触摸屏占据大半空间,下面印着3个小字“农务通”。
“这可是个宝贝,在田里有什么不明白的,只要问它,马上开处方,相当于一台小电脑。”陈泽琴咧着嘴,乐呵呵地点击屏幕说,“有农务、农技、农法3块内容。能学到农作物栽培、病虫害防治、农业法律法规。比如《农药安全使用规范总则》,我以前就没听说过。往年碰到病虫害,就知道赶紧打农药,现在明白了,农药不能乱打。”
来自上海的软件开发人员,为“农务通”增添了语音提示功能,设3种方言——普通话、四川话和上海话。图文并茂,还能听方言,亲切而有趣。
农学院科班出身的园区管理人员张文波,定期培训农民农业知识。他介绍,农村地域广,农作物种类多,农业信息服务困难。“有‘农务通’帮忙,用什么种子、施多少肥,农民能随时查询;蔬菜上市时,还能了解市场行情、产品收购等信息,销售难度大大降低。”
陈泽琴所在的孙桥海云蔬菜合作社,不久前刚成立。由农业科技示范园区提供土地设施、技术服务和生产资金,合作社只需出人力,组织农民生产,再按收益分红。
一年前,陈泽琴在家务农,只种过水稻和玉米,收成好时,勉强能维持家庭生活;如今,在蔬菜合作社里,她几乎不需要投入成本,既规避风险,又能学到农业知识。快乐种菜之余,陈泽琴心中还有更大梦想——学好蔬菜种植技术,和更多乡亲分享,让村里的日子越过越好。
中国许多沙漠地区,在坚持治沙与治穷相结合的原则下,充分利用沙区资源积极培育和发展特色产业,从生态型向生态经济型转变。截至目前,中卫市沙漠农业示范园区占地2万多亩,已建成日光温室1200多座,大小弓棚1000多座,种植了土豆、番茄、辣椒、乳瓜、西瓜
上海辰山植物园建造亚洲最大展览型温室 明年年初开放。经过4年多的建设,辰山植物园已成为上海一张全新的“绿色名片”,园区占地207公顷,以“绿环”为规划核心概念,形成围合的场地结构,配合原有水体的改造,形成山体、沉园、中心区、水域为主体要素的主体园区。
广州花都区亚运美食文化节主题为“食在广州·精彩花都”,活动旨在充分利用广州亚运会举行的有利时机,大力宣传花都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升花都知名度,进一步弘扬“食在广州、食在花都”餐饮文化,提升花都餐饮服务业地位。
鸟巢温室具有较多的生产优势,方便生态循环与节能的设计,是一种可持续的实用温室;特别是用于高科技示范与观光园生态餐厅,尽可能的高大,以充分体现鸟巢的宏伟与壮观,具有极强的视觉冲击,更给你的空间的遐想与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西部欣桥国际农产品冷链物流中心项目是一个集农产品物流集散、展销、交易为一体的大型现代化农产品物流中心,项目建成后西安菜地及日光温室的面积都将增加,市政府将设立蔬菜生产扶持专项资金,用于新菜田、大棚、日光温室、育种基地建设。
这11栋温室,是吉林省乃至全国科技含量最高的君子兰温室。”长春市君子兰协会名誉会长宋学观称,建在长春农博园里的11栋“别墅式君子兰花窖”,环境一流,技术一流、设施一流,堪称我市君子兰产业发展的一个创举,
首届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农业投资贸易洽谈会将于9月28-30日在山东滨州国际会展中心召开,预计将吸引800多家企业参展。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今年中央、省、市一号文件的相继出台,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投资1400多万元,建成了10000平方米的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自动化育苗温室,通过电脑控制,能自动完成降温、喷雾、浇水等一系列工作,温室中间的观光走廊可以让游客亲身感受到现代农业的优势。温室内一年四季培育着各种蔬菜种苗和名贵花卉,让游客赏心悦目,流连忘返。
在温室结构的前后两侧,李缝阳还装上了两个用于通风的大排风扇和一道可以进行水循环的“水墙”。排风扇一开,外部空气通过可以透气的水墙带进来阵阵凉风,有点类似于当下商场里热卖的“空调扇”的工作原理。